搜索

【线上U课·学才艺】鼓声咆哮 红绸飞舞 来看一看陕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

发表时间:2021-11-18 13:08

安塞腰鼓

云上学好课 全民艺生活

它的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,充满力量;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;每一个舞姿都带给人强烈的震撼和享受。它就是陕北高原上震天撼地的安塞腰鼓。



今日线上U课,一起进入由陕西省文化馆提供的非遗小课堂——安塞腰鼓,跟随同欢老师一同感受“天下第一鼓”的魅力吧。


扫码进入线上课堂

安塞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北部,地处黄土高原腹地,鄂尔多斯盆地边缘,古时有“上郡咽喉”“北门锁钥”之称,为抵御外族入侵的边防要塞之一。


腰鼓,在秦、汉时期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、弓箭一样不可少的装备。遇到敌人突袭,就击鼓报警,传递讯息;两军对阵交锋,以击鼓助威;征战取得胜利,士卒又击鼓庆贺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祈求神灵、祝愿丰收、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舞蹈,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,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,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。



安塞腰鼓源于军营,根在民间。以其独特风格、豪迈粗犷、刚劲奔放、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,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、不屈不挠、勇往直前之民族精神的民间舞蹈之一。


在安塞,几乎村村有腰鼓队,家家有鼓手。1996年,安塞区被命名为“中国腰鼓之乡”。2006年,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
安塞腰鼓有机地糅合了秧歌和武术动作,充分表现了黄土地人民憨厚朴实、悍勇威武而又开朗乐观的性格。安塞腰鼓的表演,既不受场地限制,也不受人员多少制约。大路上、广场里、舞台中均可表演,可一人单打,可双人对打,也可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群打。单打者腾跃旋跨,时如蜻蜓点水,时如春燕衔泥,时如烈马奔腾,时如猛虎显威;群打时则能变幻出多种美妙的图案。


安塞腰鼓主要分为路鼓和场地鼓。路鼓是腰鼓的一种表演形式,主要是指在行进中表演,一般动作简单,幅度较小,多做“十字步”“走路步”“马步缠腰”等动作。场地鼓主要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,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。


安塞腰鼓有以下五个特点:


01
摇头晃脑有股“能劲”

舞者击鼓时会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,将内在情感与外在动律有机结合,达到神形兼备、和谐自如。


02
挥槌有股“狠劲”

   舞者挥槌击鼓有一股“狠劲”,无论是上打、下打还是缠腰打,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,挺拔浑厚中不失细腻。


03
踢腿有股“蛮劲”

做踢腿、跳跃动作时,无论是大踢、小踢或蹬腿动作,都要有股“蛮劲”。


04
转身有股“猛劲”

在舞蹈中凡做蹲、踢动作必有转身,转身时必须要猛,特别是跳跃、落地蹲、边转身边起步,这一套动作需要行云流水,很通畅。


05
跳跃有股“虎劲”

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,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、踏、跳、跃,需要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,显现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。



安塞腰鼓是根植于黄土地的艺术。千百年来,无论安塞腰鼓随时代变迁有了怎样的新内涵,自强不息、乐观向上、奋力拼搏的腰鼓精神始终如一。看!那些头系白羊肚手巾、腰扎红腰带的人们在敲打腰鼓纵情跳跃,鼓声咆哮、红绸飞舞、黄土荡天、气势磅礴……


更多好课,尽在“云上学好课·全民艺生活——2020云上全民艺术普及”专题,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入专题在线学习☟☟行动起来吧!


国家公共文化云官网

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站首页→选择【云上学好课·全民艺生活——2020云上全民艺术普及】海报


识别二维码可直达专题页


♦国家公共文化云APP

国家公共文化云APP首页→选择【云上学好课·全民艺生活——2020云上全民艺术普及】海报


识别二维码直接下载app


♦国家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

国家公共文化云微信公众号→【国家云】→选择【云上学好课·全民艺生活——2020云上全民艺术普及】海报


识别二维码可直达专题页

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
来   源:国家公共文化云









分享到:
服务项目

志愿服务

提交意见
非遗展示

非遗相关

非遗法规